鹦鹉鱼腮边缘白怎么办?
这是正常的新陈代谢,不用担心! 鱼的眼睛和皮肤(包括鳃部)会不断生长出新细胞,老旧的皮肤细胞也会脱落,这个过程就叫“新陈代谢”。 我们经常看到鱼儿游动的时候身体两边会出现两条白色带状的分泌物,这就是脱落的皮肤细胞;我们在触摸鱼缸时,手指也会在不经意间沾上这种白色的东西。 这些白色物质中除了含有皮肤细胞外,还有大量的细菌、藻类、以及由这些生物死亡后的残骸所形成的碎片。
由于水流的冲击、过滤系统的运转等,这些白色物质都会很快被冲走并沉淀在缸底,所以并不用特别处理。 如果觉得影响美观,可以用干净的抹布蘸点牙膏,轻轻擦拭鱼缸玻璃,使玻璃保持干净、光亮,这个方法对解决上述问题也很有帮助。 但如果白色物过多并且已经覆盖住了整个鱼缸,可以先停食24小时,让鱼体处于空腹状态,可以减少新陈代谢的速度,这样白色物就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
平时注意保持鱼缸的清洁也很重要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鹦鹉鱼的发病因素较多,但是90%以上都是由于饲养水体环境不良,引发鱼体抵抗力减弱,进而诱发病原体感染而致病,因此想保持热带鱼不生病,最关键的就是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保持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处于极低的含量水平。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鹦鹉鱼疾病防治方法:
1、白点病
这是由于患病鱼体表或鳃部寄生较常见的单细胞生物——白点虫所导致。该虫在鱼体寄生后,繁殖速度很快,每隔3-4天就分裂繁殖一次,因此此病发病后发展非常迅速。病鱼游动不活泼,食欲减退,初期在鱼体的尾部和身体靠近鳃盖、背鳍处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全身和鳃上都遍布白点。在白点部位取下一小块组织镜检,可发现白点是由许多白色小虫子组成。这些寄生虫在鱼体上移动时会摩擦、刺激鱼的表皮乃至肌肉组织,同时由于它的口器吸取鱼的体液而使鱼产生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如在水面呼吸或急剧窜游等。
防治方法:发病后及时治疗,采用每升水含呋喃唑酮5毫克浸泡,一般3-4天即可治愈。为了预防此病并控制其再次发生,须注意保持水温的稳定,及时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池水。
2、毛鞘病
此病为真菌性疾病,病原为毛霉菌,患病的鱼全身或局部挂满白色棉毛状物,远看如同白毛覆盖全身,病鱼因体表感染真菌,使皮肤受到破坏,造成运动障碍和呼吸困难,以致逐渐消瘦、衰弱而死。该病常与白点病并发,发生较普遍且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主要通过预防控制该病的发生,保持水质清洁卫生,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一旦发病应用5%食盐水浸洗病鱼5-15分钟,一般1-2次即可治愈。
3、竖鳞病
病原为鱼鲺,患病鱼体表看起来像覆有云彩状的片鳞,这是由于寄生的鱼鲺使鳞片竖立而形成并导致病鱼全身肿胀。病鱼的皮肤出现充血、烂身,体表组织与肌肉分离而形成水肿,并且肛门红肿,腹腔中肠系膜和肾脏充血。病鱼不摄食,游动缓慢,常在水草根部或池边摩擦,以至皮肤破损,感染细菌后导致病鱼死亡。此病易发生在水草池塘中,主要发生于夏末秋初,对成鱼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可用每升水含1%晶体敌百虫10毫克浸洗病鱼20分钟,再放入原池中,一般该病即可治愈。在每年5-7月的鱼鲺繁殖季节,每周在池塘中泼洒1次1%晶体敌百虫,每升水用药0.2-0.5毫克,即可控制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