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患有小瓜虫病敢吃么?
这玩意儿叫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不是寄生虫),并不是寄生生物,所以谈不上什么“感染”不“感染”的。 异尖线虫是海洋鱼类、海洋哺乳类的寄生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和我们比较熟悉的蛔目的寄生虫类似,都是线虫纲的寄生虫。但是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并不像蛔目的寄生虫那样能够在体内四处游走,所以不会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去并诱发急性炎症反应,也不会钻进消化道壁的皱褶里面并诱发急性炎症反应。
因此对于异尖线虫感染的鱼来说,我们最多能够看到消化道的表面有少量白色黏膜状物附着,这些黏膜状物就是异尖线虫成虫及幼虫分泌的粘液。如果这些粘液附着在鱼的咽喉部,则可以通过观察看到鱼在吞食的时候,从它的口中吐出一些带黏液的灰白色的异物出来。 如果我们把感染了异尖线虫的鱼放在清水里饲养并用显微镜检查其排泄物中的幼虫,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虫体正在蠕动。因为寄生虫的幼虫需要经过脱皮和变态发育才能长成成虫,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虫子身体上有一道道黑色条痕,并且虫体的两端有一个短粗的尾巴样结构。
小瓜虫病又叫小白点病,这种疾病是几乎每一个鱼友都会遇到的问题。得了小瓜虫病的鱼类,食欲是不受到影响的,还是能够正常摄食,这就给了我们治疗该病的信心,不用担心因为鱼不吃食而不能恢复体力。治疗小瓜虫病最常用的药物是孔雀石绿和甲苯咪唑,下面以孔雀石绿浸泡治疗的方法为例,介绍小瓜虫病的治疗过程。
将孔雀石绿按照2-5毫克/升的浓度兑水,浸泡得了小瓜虫病的鱼,30分钟-1个小时后将鱼捞出来,放入已经充分过滤和消毒的水体中,一天后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下一次浸泡。通常需要经过3-5次的浸泡治疗,就能将小瓜虫杀死。每次浸泡后的水体不可再使用。
为了防止小瓜虫的再次爆发,治疗后的水体需要保持30度以上的高温1周左右,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并保持水体清新。
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和 Costia necatrix纤毛虫,主要危害鯉亚科各种淡水鱼类,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春秋两季多发,尤其在水温15—25℃时流行,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极高,常导致养殖鱼类大批量死亡。因此掌握多子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生物学防治,对保证和提高淡水鱼类的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