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嘴八哥是哪里?
这个白嘴,应该不是指鸟的嘴巴颜色,而是特指一种身长大约30cm~40cm、全身灰黑色羽衣、面部白色、嘴部橙黄色(幼鸟呈淡黄色)的八哥。 这种八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襄樊、神农架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四川等地分布尤多。 这种八哥的命名,可能因“白嘴”二字较为贴切形象,故一直被沿用至今。 而与它体型差别不大、但脸和嘴均为黑色的普通八哥,则一直被称为“乌嘴八哥”或“黑嘴八哥”。
虽然二者在外表特征上明显不同,但都是同属一个物种,且都善于模仿人类说话,能够学人说话的本领远近闻名;不过,由于白嘴八哥自身嘴部的生理结构与普通的八哥有所不同,因此无法像乌嘴八哥那样,发出清晰而延长的“oo-o”的鸣叫声音。 白嘴八哥的性格似乎也比较胆小谨慎,容易受惊,喜欢群居生活,除了繁殖期外,常聚集成群活动。而且,它的飞行能力似乎不及乌嘴八哥,故而在森林中不易被发现。
在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物的八哥中,此鸟体形较大,且口裂大,适合吸食蜜汁及其他甜性的物质。在森林边灌木丛或是矮树丛中,常常可见它们在吸食花蜜时的身影。它们也能消化少量蛋白质,如昆虫等,但在进食的时候,若虫体太小的话,往往会被咽壁上的粘液溶解液化后,再被吞入腹中。 对于人类的食物,白嘴八哥虽然不太会主动觅食,但是如果你手里拿着吃的东西,它们也可能会飞到你身边,并试图抢掠。
白嘴八哥印度原产,现广为世界各地饲养,已放养或逸养于许多地区,包括美洲、加勒比海、澳洲及非洲,于所生存之地区常有逃逸个体。1995年时在香港已建立族群。于印度河及恒河平原、印度次大陆至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及爪哇低地,常被驯养甚至野外个体亦常接近人居住地,于印度等其它地区则完全温顺。
喜欢潮湿的地区,于水滨、稻田、沼泽或人类居住地皆可见其踪迹,亦出现于多山地区,夏季上至海拔1,750公尺地区。白嘴八哥有小群体,亦与其他椋鸟一同觅食,偶尔一群可达300只。
白嘴八哥属鸟纲,雀形目椋鸟科。体长24厘米左右。头、背一直到尾和两翼都是纯黑色的;羽毛非常光亮,带金属色调。长长的嘴和脚为白色。额前有一块白斑,胸前有领圈白斑(年幼的没有白斑)。飞翔时可见两翼白色。
栖息于村落、园圃、农田、椰林等开阔地方。常成群活动,尤其在秋、冬季常集合成大群与其他椋鸟混群活动。性喧哗好斗,常因争食或争夺栖架而群起相攻,并发出嘈杂的叫声。主要以谷物、昆虫及蜘蛛为食。筑碗状巢于树洞或灌丛中。每窝产卵4-5枚,褐色,具暗褐色斑点。雌鸟孵卵15-17天,雏鸟经17-20天离巢。
分布于古北界。指名亚种非洲西北部,其他亚种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和菲律宾。